敦煌,人生必游之地,一眼千年的信仰与艺术盛宴
你是否曾被敦煌的震撼所触动?那些壁画、彩塑、传说,每一处都让人心驰神往。敦煌,一个名字即包含着盛大的历史与繁荣的愿景。
敦煌之美,首先美在其壁画。这些壁画,如同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历经千年仍鲜艳如初。从五代时期的窟檐斗拱上的梁柱花纹,到隋代窟顶的联珠飞马图案,再到盛唐的飞天和用色,每一幅都令人目不暇接。反弹琵琶舞、都督夫人供养像以及藻井内侧的“葡萄”纹样,都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敦煌之美,还在于它的彩塑。这些气韵生动的彩塑作品,宛如古代人们的思想和心灵的珍贵载体。尤其是莫高窟的彩塑像,每一尊都有独特的视觉感受,如那健壮宽厚的肩膊、圆润的面部,以及曼妙的身姿,都凝结着唐代人们所向往的丰腴美。
而敦煌的美,更体现在其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中。作为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敦煌是交通要冲,也是艺术和文明的汇聚之地。在这里,来自中原、印度、希腊、波斯的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汇聚和交融,使得敦煌自身文化呈现出极丰饶、杂糅的优势。
敦煌之美也承载着一种守护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守护者,用自己的悲欣与苦乐,守护着这段历史。他们让历史变得坚强,因为他们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有人说人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莫高窟的信仰,看月牙泉水的顽强,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曾经的盛唐风华……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心生向往,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让人流连忘返。
那么,你还等什么?快来敦煌,感受这份千年的信仰与艺术的盛宴吧!从常书鸿、李承仙,再到樊锦诗,以及如今敦煌研究院的"第五代掌门人"赵声良,这份名单的背后,是几代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坚守。他们,以艺术家的执着和学者的严谨,扎根荒野,用一生的年华守护敦煌。
(常书鸿曾临摹第369窟壁画,一笔一划间,是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樊锦诗曾在莫高窟进行早期洞窟分期调查,她的脚步和汗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线索。
当我们沉醉于敦煌的瑰丽之美时,也不能忘记其背后深藏的历史伤痕。那些流失海外的三分之二珍宝,让我们痛惜不已。曾经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更是让我们义愤填膺。在沙尘暴的侵蚀下,我们担忧,未来的莫高窟是否会成为“漫天沙土中的一个传说”。
敦煌的美,是庄严而神圣的,它不可轻言。我们更应该去见敦煌,去爱敦煌,去守护敦煌。因为在这里,美与历史并存,与我们近在咫尺。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蕴含着千年的故事和情感的沉淀。这是我们的敦煌,我们需要共同守护它。(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