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尼斯记录的绣花(一根绣针:传承传统文化秀出

在内蒙古的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白吉林白乙拉和孟兰夫妇的生活如同天仙配般的红火。他们过上了“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幸福生活。这片土地上,刺绣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让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能凭借这门技艺走出自己的致富路。

想象一下傍晚时分,白吉林白乙拉结束了一天的生态林巡护工作,骄傲地向记者展示着他妻子孟兰所绣的“富贵牡丹”图。那缎子上的牡丹鲜艳夺目,仿佛能闻到花香,红黄相间的色彩诉说着他们家的幸福生活。

孟兰曾是嘎查里的贫困户,因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而背负了15万元的高利贷。但在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他们一家从微小的土房搬到了崭新的砖房。孟兰也学起了织绣手艺,从初级“绣娘”逐渐精进,现如今他们家的织绣收入高达4万多元。孟兰不仅凭借刺绣订单不断,还利用扶贫补贴资金购买了基础母牛,发展肉牛产业。如今,她家里养了10头牛,种了75亩地,不仅收入增多,以前欠的贷款也基本还清了。

不只是孟兰,更多像陈满亮这样的贫困户也通过刺绣实现了脱贫。陈大娘是蒙古族刺绣的传人,她教授刺绣技艺给越来越多的妇女、残疾人和贫困户。金莲作为陈大娘的徒弟,在家里就能完成绣品,每天忙碌于养牛、养羊和绣花,生活充满乐趣。

科右中旗的带头人白晶莹是位激情四溢的“女强人”,她带领科右中旗妇女深耕蒙古手工刺绣。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等方式,为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的农牧民提供服务和保障。近年来,科右中旗的刺绣产业取得了诸多荣誉和认证,证明了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

如今,科右中旗的刺绣产业不仅让当地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拓宽了眼界,打开了销路,形成了产业。这门传统技艺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自2016年起,白晶莹带领产业团队致力于完善蒙古族刺绣产业的发展机制。他们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企业 协会 基地 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他们先后扶持建立了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以及沃尔寅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如今,除了每年承接价值约300万元的固定订单,当地还组建了一支由82名大学生组成的营销队伍,与国内37个销售点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产品以成本价走进了各大景区景点,向游客展示蒙古族刺绣的魅力。

对于为何如此努力推广家乡产业,白晶莹有着深深的自豪。他摸着胸口的说道:“这是我的家,我渴望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好。我希望这种美好能被更多人了解,因此我致力于将蒙古族刺绣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让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他的热情和坚持感染着周围的人,共同为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李睿)

德邦物流单号查询|德邦快递查询|德邦货运|德邦物流电话|德邦物流怎么样|德邦物流价格|德邦物流网点|上海德邦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