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辉煌篇章中,朝廷的重视与优待赋予了他们更高的地位和待遇。那个时代的文人,犹如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熠熠生辉。朝廷崇尚文化,使得文官地位崇高,俸禄优厚,而且朝廷并不轻易杀害直言敢谏的忠良。这种环境催生了许多后世文人所向往的盛世景象。
背后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辛酸故事。在那繁荣盛世的背后,因言辞获罪的人不少,甚至因言而死的文人也不在少数。与明清两朝相比,唐朝的文人在言语上受到的束缚更为严格。唐朝的文人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侠义精神。他们互相赞美,结伴出游,纵酒高歌,共同书写盛唐风云的欢乐篇章。
其中,有一位文人的生活经历尤为坎坷。他一生困顿,颠沛流离,然而总有朋友愿意伸出援手。尽管他后来投降并接受了伪职,但仍有人为他求情,保住了他的性命。当他加入永王麾下后,随着永王作乱被平息,他的人生陷入了低谷,被投入大牢。但幸运的是,仍有人奔走呼吁,将这位天才救出。
并非所有文人都如此幸运。有一位名叫王昌龄的文人,他的考试运气极佳,每次都能考中且名次不低。在官场中,他始终是一个底层小吏。直到六十岁时,他仍担任龙标尉一职,相当于一个小县城的派出所所长。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之后,爆发了战乱。王昌龄辞官归隐,准备回老家,却在路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杀害。这位曾写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文人,就此离世。
关于王昌龄被杀的原因,史书记载甚少。《唐才子传》中提到“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综合考虑王昌龄的为官经历和他那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性格,他可能在为官过程中得罪了不少人。因此有人认为闾丘晓是因为忌恨王昌龄而下手。另一个说法是王昌龄在国难当头之际辞官而逃被闾丘晓问罪但这并不合理因为当时连皇帝都带头逃离长安更何况其他官员。王昌龄所担任的职务并无实权更何况他已年迈无法指望一个年迈的诗人凭借一个县城的力量去扑灭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
无论如何王昌龄遇害的事实是确定的仇家也清楚明了。但他死后一年他的仇家便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当时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镐奉命增援睢阳抵抗的张巡在得知睢阳惨状后决定严惩闾丘晓这位拥有重兵的谯郡太守。面对张镐的责问闾丘晓面临必死之局尽管他求情但张镐回应道:“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这一句话既冷又暖冷在闾丘晓面临必死无疑的命运暖在表达了张镐为王昌龄报仇的决心也温暖了天下人的心。据说张镐与王昌龄并无过多交集但他们同为边塞诗人且王昌龄的好友时任淮海节度使他在暗中出力为王昌龄报仇雪恨。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的命运多舛也看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互助精神。在那个时代文人们用他们的才华和勇气书写了盛唐的辉煌历史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