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分明的烟台海阳,自然界的律动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展现出不同的风采。冬季,北风呼啸;夏季,南风拂面。而到了4月底的“南海沿”,这里的微风似乎已经开始悄然改变方向,午后的微风轻轻从南面的黄海向陆地吹拂,带来了海洋的清新气息。那些衣着轻薄的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股微妙的凉意。
在这个午后的温暖时光里,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家中享受一段宁静的午觉。但在海阳留格庄镇徽村的一座古老建筑院落里,却有一群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是泥瓦匠,正在户外修复一座家庙。
徽村在胶氏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胶东的发源地之一。高姓家族在这里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学者的研究,胶东半岛的高姓家族主要分为东西两支,其中西支为胶州高姓,主要分布在青岛地区;而东支正是徽村的高姓,他们的后代遍布烟台威海地区。
村口的石碑记载着徽村的历史。据记载,这个村庄是在永乐年间,由始祖高文明从浙江会稽县(也有考证为现在的云和县)迁此而建。初建时,这里蕙兰丛生,故起名为蕙村,后来改名为徽村。
尽管有村碑为证,但不少胶东的高姓族人对徽村的建村时间心存疑虑。尤其是栖霞东下夼的高姓分支,他们族中的传说与石碑上的记载有所不同。他们声称祖先是在元末从徽村搬迁而来。每年正月,东下夼的高姓族人都会雷打不动地前往徽村的高氏总祠祭祖,他们的态度十分。
尽管存在争议,但徽村作为胶东高姓的发源地是无可争议的。如今已经80多岁的高敬山老人是徽村高姓中辈分最高的人,也是高氏家庙的义务管理者之一。他回忆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徽村高姓族人搬迁到外地建村的族人都会派代表回徽村祭祖的情景,那是的徽村高姓家族相当繁盛。
徽村的高姓家族在明清两取了不少进士,使得徽村在海阳地区名声大噪,与东村、夏村、行村并称为四大名村。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是县镇行政驻地,徽村逐渐淡化为一个普通村庄。由于村庄过大,徽村后来被一分为三,划分为民生、建平、常胜三个行政村。
高氏家庙现在位于建平村,虽然三个村的高姓仍共同祭拜,但由于高姓家族在历史上不断分支且族谱不全,家庙中供奉的始祖被命名为高雄(推断为明朝中期人)。据传说,从高雄到现在已经历经约20世。80多岁的高敬山是14世,村中大部分人都至少要喊他爷爷。
这座古老的高氏家庙,已经没有人能确切说出它的建筑年代。只有一些年长的老人能回忆起它当年的模样。现在的家庙规模虽然不小,但它当初更大。由于年代久远,家庙的梁和瓦出现了失修的情况。为了保护好这个供奉祖宗的地方,徽村的一些热心的高姓族人发起了翻修家庙的活动。不少分布在胶东其他县市的高姓族人也闻讯赶来,略尽绵薄之力。甚至在捐款的名单中,还有一些“闯关东”的胶东高姓族人的后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