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博弈再升级,中国打出组合拳,稀土成最锋利的武器
随着中美关系的演变,科技领域的博弈愈发激烈。近期,中国对关键原材料镓和锗的出口实施限制,宣告了中美科技战正式打响。这一举措,无疑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这场科技战背后,反映出的是中美两国在战略新兴产业上的激烈竞争。镓和锗作为关键原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地质调查局罕见地承认,在砷化镓领域,目前尚无其他替代原材料。这意味着,一旦中国对这些原材料实施限制,美国及其盟友将面临巨大的困境。
这场科技战远未到达全面撕破脸的阶段。虽然中国在上游产业拥有一定优势,但在高端产业上仍面临挑战。专家指出,除了稀有金属之外,中国手中还有至少20张底牌可打。这些底牌包括但不限于澳门行业的合法牌照、美国的物基础材料以及其他稀土原料等。这些资源一旦投入反击,将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对于此次的出口管制,美国及其盟友的反应尤为强烈。高盛资本分析员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的稀土产量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如果西方国家要达到同级别的产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当下,国际矿业公司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稀土开发项目进展缓慢。这意味着,中国的稀土管制对美国及整个西方世界来说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的出口管制引发了半导体业内的担忧,韩国和日本的企业都受到了影响。报道还指出,中国的这一举措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回应。显然,在这场科技博弈中,双方的地缘斗争还在加剧。
中美科技战已经打响,而中国正积极利用手中的优势资源打出组合拳。稀土无疑成为最锋利的武器。这场博弈将如何发展,还需拭目以待。时光倒流十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早已不是第一次施展其“稀土武器”。在2010年左右,中日争端愈演愈烈之际,日本九成稀土依赖中国供应。那时,中国果断启动对日稀土出口限制,致使稀土价值瞬间暴涨20倍,短缺状态一直持续到2011年夏季。随后,日本转向投资澳大利亚矿业公司莱纳斯,并分别在2019年和2023年达成稀土优先供应协议。如今,莱纳斯的产能已占全球11%,而中国稀土在日本进口中的比重降至58%。
这一事件仿佛为美国敲响警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借鉴案例。问题的关键在于,日本与美国的半导体原料需求在规模上存在巨大差异。日本工业规模相对较小,可以专注于民营产业,而美国不仅有IBM这样的计算机巨头,还有英伟达等芯片大厂,背后更有洛克希德、波音等军工巨擘,它们对高端芯片的需求尤为旺盛。特别是在当前美国构建“全域作战能力”的背景下,对高端芯片的需求更为迫切。
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言,这场中美科技博弈只是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