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一铺一档”智能管理平台接收到了一条重要预警信息。位于黄兴路上的一家商铺倾角传感监测设备检测到店招存在松动风险。网格员朱名立即收到通知并前往现场核实情况。原来,这家商铺刚刚完成店主更迭和店招更换工作,但尚未完成相关的商户变更信息和装修备案信息的自主申报。
控江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晓乐表示,该街道辖区内汇聚了大量的小门店,管理难度较大。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城运中心在两条马路的小门店广告牌上安装了倾角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不仅能够实时监测招牌的倾斜角度,预防坠落事件的发生,还能根据数据变化判断商铺是否发生了店主更迭或业态更新等变化。
这一智能管理系统的运用,极大地减轻了网格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前需要网格员一家家地走访核实信息,现在则通过店主自主申报、传感器实时监测以及市场监管信息比对等“三重核对”机制,实现了高效管理。系统还能提供防汛防台、垃圾分类等政策咨询服务的统一推送,为店主提供便利。
为了更好地管理沿街商户,街道办事处还通过政务微信汇总了有关商户管理执法的内容,并对商户进行赋分管理。在日常巡查中,相关部门及时记录商铺的管理和处罚情况,通过后台汇总分析,形成重点名单,对问题严重的商户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治。
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上海市城运中心的“一网统管”技术支持。在成立仅半年多的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已经推出了50多个轻应用,既有共性“需求包”,也有个性化的“工具箱”,为人机协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大大降低了基层人员的治理负担。
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的江波董事长以老龄化社区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多种传感器实时关注老人安全。中心还为城市生命体征提供了实时感知数据,推动了物联数据与公共数据、社会数据的融合。目前,已有超过51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纳入共享和计算,每日产生数据超过3万条,为市容管理、数字农业、水务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有了这样的城市“数字底座”,基层解决跨层级、跨部门的问题变得更为容易。停车难是控江路街道过去面临的一大难题,但现在,通过实时监测车位情况的轻应用,车主可以轻松找到停车位。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一网统管”智能系统的支持。
上海市办公厅副主任、城运中心主任徐惠丽表示,“一网统管”旨在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四大共性难题,为基层减负。他们摒弃了传统的工作方法,从基层需求出发,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工具箱”。数字体征系统则如同城市的“体检医生”,为城市的安全有序保驾护航。
如今,“一网统管”这一上海首创的城市运行品牌已经向全国推广,为更多城市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借鉴和启示。
未来,“一网统管”将继续发挥其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