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下狱背后的历史真相,一代名臣的惊险仕途
在晚清政坛,曾国藩的名字如雷贯耳,但这位名臣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当皇帝更迭,咸丰登基之时,曾国藩更是经历了生死未卜的牢狱之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身为二品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在朝中地位显赫,却未受到特殊待遇。咸丰皇帝刚刚登基,一句命令,便将他投入大牢,遭受了三十大板的皮肉之苦,几乎丧命。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曾国藩在朝廷上遭遇如此险境?
关于原因,众说纷纭。一些专家认为,曾国藩对咸丰皇帝的表现感到失望,决定上一道奏折,批评他的不足。这个说法似乎有些牵强。曾国藩是个擅长权谋之术的人,即使有意见,也不会如此冒然直言。他得罪咸丰皇帝的真正原因,其实另有隐情。
当时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广西出现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匪患”。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但广西巡抚郑祖琛迟迟未向朝廷汇报。直到太平军与清兵交战,郑祖琛才慌了手脚。为了立功,他居然在“剿匪”失败途中滥杀无辜,将很多老百姓以“通匪”罪名屠杀。
郑祖琛的残暴行为被老百姓深恶痛绝,一部分人选择了投靠太平天国,而另一部分人则不远千里来到京城告御状。他们找到了御史曲子亮,将状子交给了他,希望能转交给皇上。
作为御史的曲子亮,有责任闻风而奏。他写了一本弹劾郑祖琛的折子,与老百姓的状子一同递了上去。郑祖琛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早已给京城许多官员和御史送了银子。当曲子亮的折子递上去时,咸丰皇帝已经看了其他御史对郑祖琛的歌功颂德之词,认为郑祖琛有功,应该褒奖。
由于咸丰皇帝对曲子亮的奏折感到不悦,他摘去了曲子亮的顶戴,并将其革职问罪。在大清的律例里,闻风而奏是御史的权力,但咸丰皇帝却因为个人情绪而无视这一点。满朝文武大臣因摸不清咸丰皇帝的路数而不敢吭声。
曾国藩决定试探一下咸丰皇帝的态度。他当廷跪下,认为曲子亮无罪,不应被革职。他的话在鸦雀无声的朝廷上显得异常刺耳。咸丰皇帝大怒,命令将曾国藩的顶戴摘去,押入大牢。
虽然曾国藩在大牢中遭受了三十大板的皮肉之苦,但他也因此摸清了咸丰皇帝的性格。在恭亲王等人的求情下,咸丰皇帝将曾国藩官复原职,并让他兼署兵部右侍郎。不过这只是表面的恢复与安抚。
此后咸丰皇帝对曾国藩始终心存堤防。尽管曾国藩后来成为湘军统帅并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咸丰皇帝依然对他处处压制。正是这种环境促使曾国藩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成为一代名臣、半个圣人!他的权谋之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因为这是他为官、为人的精华所在!感兴趣的朋友们可订阅《曾国藩权谋术乱世可成枭雄盛世可为富商》深入了解曾国藩真正的为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