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作为魏晋时代主流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当代新儒家一同构成了哲学发展的脉络。
在两汉时期,经学尤其是以公羊传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独领风骚,被官方列为意识形态,成为朝廷入仕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今古文经学的差异逐渐弥合趋同,但由于光武帝以谶纬立国,经学日益与谶纬相融合。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盛行,使学术依附于政治,流露出了荒诞的一面,受到了王充、荀悦等人的批判。而古文经学虽偏重实证训诂,但在贾逵等人的政治调和下,也日渐谶纬化,流于支离。士人集团的经历,使东汉气节更为凋敝噤声。
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但玄学风气逐渐盛行。名士清谈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以《周易》、《庄子》、《易经》为讨论基础,玄理如有无、本末等议题备受关注,论辩深具理致。
汉末因天下大乱,荆州局势相对安定,吸引了许多士人和学者前来归附,逐渐形成了特殊的学风,被称为荆州学派。他们逐渐舍弃了象数、吉凶等说法,转而以义理内容为主。
气化思想、宇宙生成论在当时极为流行,涉及阴阳、天人等论题。魏晋时期,这些讨论逐渐转向形而上学形式发展,以王弼、郭象为代表。汉代对人性的讨论也逐步发展成为魏晋时的“才性”与“人物鉴赏”等议题,《人物志》为其代表之一。当时政治势力更替,局势混乱,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挑战,“名教与自然”、“圣人论”等议题也应运而生。
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清谈的主要内容和许多哲学问题都源于此三本书。其中,《周易》原为儒家经典,但涉及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问题,哲学性很强,容易与道家思想沟通。王弼的《周易注》等注释作品深受重视。王弼的易学属于义理系,他强调事物的变化仍受到本体的制约,必须依一定规则而行。
至于道家的思想,则着重个人主观心境的探讨。《老子》作为道家最根本的经典,受到了魏晋玄学家的极大重视。王弼的《老子注》等作品解释了“有”及“无”两者的关系。在《老子》中,“有”和“无”都是“道”的表现形态。王弼的注解充分展现了道家的特色,对道家在义理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于《庄子》,在魏晋玄学的地位逐渐上升。向秀和郭象的注释尤为重要。郭象的“冥圆融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的盛行不仅丰富了玄学讨论的内容,而且为玄学的讨论方式增添了色彩。
魏晋玄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