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田园作》:隐逸之心与壮志未酬的悲叹
孟浩然的《田园作》不仅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更是一首展现诗人内心矛盾与挣扎的诗。诗的开头,“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呈现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追求恬淡生活的愿景。诗人选择远离繁华,隐居田园,这体现了他的隐逸之心。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诗人选择的地方幽静而富饶,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种植果树,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背后,隐藏着诗人的无奈和壮志未酬的遗憾。“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诗人在时光流转中,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仍然没有遇到那个能够让他一展雄才的机会。他自问:“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赏识、一展抱负的愿望。
诗中的每一天,诗人都在自问自答,感慨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诗人早晨醒来就充满了期待,但白天坐定时又常常感到困惑和不解。他羡慕那些能冲天而起的鸿鸪,羞于与鸡鹜争食。他眼望着金马门,心生劳歌采樵的叹息。他的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孤独和寂寞伴随着他。
这首诗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用平淡的语言,道出了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得到赏识,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现实却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他的诗赋已经工稳,但却无人援引,他的雄心壮志尚未实现。他希望能够像扬雄一样得到执政者的援引,但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这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田园作》是孟浩然对人生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他渴望隐逸的生活,但又无法割舍对功名的追求。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的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孟浩然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境和追求。
《田园作》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它展现了孟浩然的隐逸之心和壮志未酬的悲叹。这首诗用平淡的语言,道出了人生中的矛盾和挣扎。它让我们感受到孟浩然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境和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首诗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追求理想的也要学会平衡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找到真正的自我。
古诗《云山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展现了孟浩然在游历云山寺时与友人一同兰若的心境之旅。沿途的风景让诗人感受到禅意盎然,心境也随之转变。诗中透露了诗人对佛法的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思考和寻求解脱的心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孟浩然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