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运的风险与应对:从苏伊士运河事件看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新华社北京报道,近日,德国网出现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题为“全球海运‘保供’如何降风险”。记者徐超以独特的视角,带我们一起在全球贸易背景下,海运的风险及如何降低这些风险。
随着“长赐号”货船在埃及苏伊士运河的脱困,全球贸易的要道恢复了畅通。这场短暂的断航引发的全球海运积压问题,却引发了人们对全球供应链脆弱性的反思。
文章首先聚焦四大全球海运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这些地理位置关键的地方,虽然对全球贸易至关重要,但却存在着明显的薄弱环节。其中,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虽然为货船节省了近9000公里的海上行程,但其航道相对较窄,给巨型货轮的通行带来挑战。近年来,该运河已经发生了多次船只堵塞航道的情况。除此之外,其他三个海峡也各有问题,如中东形势的不稳定、马六甲海峡的船只碰撞事故、巴拿马运河的极端天气影响等。这些咽喉要道的问题一旦集中爆发,很可能再次引发类似货船搁浅导致的航道堵塞事件。
深层原因则在于全球供应链各类危机的交织以及海运的痛点。以汽车芯片为例,疫情期间的供需失衡,以及得克萨斯州极端天气对全球石化供应链的影响,都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弱点。全球供应链运输瓶颈也愈发显现。疫情期间消费者线上购物需求的猛增导致主要港口的货物积压,而其他海运市场则面临“一箱难求”的局面,运费不断上涨。海运规模化发展也带来了隐患,巨型货船在通过狭窄的海运咽喉要道时难度成倍增加。
那么,如何确保物流运输的顺畅、降低供应链风险呢?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引发了各界讨论,物流多元化的受到关注。新兴的海运线路如北极航道正受到全球物流企业的重视。加强现有海运体系的韧性也越发受到重视。为此,应搭建全球层面的应急协调机制,提升航运风险管理能力和针对连锁冲击的应急准备。
在海运价格暴涨的背景下,陆路运输线路如中欧班列更显魅力。疫情期间,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但海运的延期和价格上涨促使不少出口商转向安全、稳定的中欧班列。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从长期来看,这将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并降低风险。对此,全球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物流行业的创新发展。
《全球海运“保供”如何降风险》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全球海运风险与应对的契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更加重视物流多元化,加强现有海运体系的韧性建设,共同应对全球供应链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