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它寓意着,当一个人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步入仕途,担任官职。在封建社会,这是普通人改变命运、实现成功的有效途径。
这一思想影响深远,因为它不仅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还能光耀家族,惠及子孙后代。古时,若能担任官职并步步高升,便善始善终,家族荣耀;反之,若不能胜任,甚至可能面临株连九族的风险。
今天,笔者将以一位著名诗人的经历为例,探讨这一话题。
这位诗人,名扬四海,虽未经过科举,但也曾进入过朝廷,却最终遭到驱逐。他的才华卓越,五岁便开始诵读六甲,十岁便已遍观百家之书。他的诗歌才华盖世,被人们誉为“诗仙”。
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朝廷下诏征求白衣才子,这位诗人便在名单之中。他的名声远扬,离不开众多粉丝的推崇。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并夸赞他的诗歌可以泣鬼神。还有人赞美他的剑术高超,能在白刃之间托身,红尘中杀入。如此多的赞美之词,引起了唐玄宗及其妹妹的好奇,他们非常想见识这位神秘的才子。于是,接连三次下诏召他入朝。
当时,这位诗人正在会稽一带与道士云游。当他接到召唤时,他激动不已,立马回家与家人庆祝。然后仰天大笑,策马扬鞭西进京城,口中念叨着“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的表现充分说明他并不适合从官,但他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自己拥有经济之才,可以施展抱负,改变风俗。
他并不知道朝廷的深浅和复杂。虽然他初入长安时受到了隆重接待,并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但他并没有收敛起自己的狂傲性格。他在朝廷中看不起这个,看不惯那个,时间一长必然得罪人。他的行为表明他对仕途上的才能有所缺陷。他不懂得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也不明白在朝廷做事必须忍辱负重、迂回曲折地去做。
他是豪放浪漫之人,内心无法忍受别人的猜忌和小人的诬陷。他有才情和志向,但却没有政客的那种卑骨奴颜和手腕。仅仅三年的时间,他便遭到谗言诬陷,被逐出长安。
这对他的打击极大,但对诗词界却是幸事。因为诗歌才是他能够尽情表演的舞台。他后来写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道出了每个人的才能和用处。我们要看清自己适合在哪个圈子发展,不然就会荒废岁月、痛苦人生。
李白的境遇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入仕升官当作自己奋斗的唯一目标。我们要明白自己适合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因为没有金刚钻是干不了瓷器活儿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