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是政治走向的一件大事。当时宗病重,不能理政,石亨、徐有贞等人趁此机会发动武装政变,成功攻破南宫,迎立被软禁在此七年之久的太上皇复位。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前后仅仅几个小时就完成了整个行动。作为明代宗的心腹重臣,兵部尚书于谦对此是否知情并在当晚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呢?
关于政变的当晚,于谦的行踪在史书中并未详细记载。《英宗纪》、《景帝纪》以及《于谦传》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仿佛于谦在那晚真的消失了。通过史书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推测出他的大致行踪。据《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为了抵御外敌,经常留宿在朝廷。在政变前夕,他很可能仍然在兵部衙门值班。清人谈迁的《国榷》中也提到,于谦已经获悉石亨等人的政变计划。
在于谦获悉政变后,他表现得非常从容淡定。当他得知石亨等人计划拥戴南内时,他表现出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力。他并没有采取行动来阻止政变的发生。这是因为于谦身为大明帝国的臣子,始终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在他看来,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安定、天下太平。即使面对政变的发生和明英宗的复辟,他也没有采取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或地位。这种视死如归的士大夫气节在于谦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明代文学家屠长卿对于于谦的表现有详细的记述。在夺门之变中,徐石等人的密谋被左右的人所知并告知了于谦。当时于谦掌握着重要的兵权,要消灭徐石等人易如反掌。面对政局的突变和明英宗的复辟,于谦并没有出手干预。他的这种表现并非出于私人的考虑或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是出于对国家和社稷的责任感和对大局的把握。他知道明代宗病重且犹豫不决之际需要稳定的力量来维护大局因此他没有出手镇压叛乱而是选择了信任和支持新登基的明英宗即使这可能导致他个人的不幸遭遇甚至死亡他也毫无怨言。他的行为体现了一个忠诚的国家公仆的高尚情操和牺牲精神。虽然于谦没有直接参与抵抗行动但他的心腹爱将范广却冒死抵抗但最终失败了。次日凌晨于谦依然从容上朝最终被明英宗当场逮捕五日后处死。明英宗对于谦的定罪显然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和个人恩怨而非真正的罪行事实。
总的来说于谦是一位忠诚的国家公仆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即使面对和个人危机他也始终保持着从容淡定的态度并表现出了高尚的士大夫气节和牺牲精神。"夺门之变"虽然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但于谦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尊敬成为历史上的一股清流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