鼢鼠,又称地羊或塞隆,体形与普通老鼠相似,但具有独特的特征。它的头部大而扁平,视觉极不发达,背毛呈现银灰色并带有淡赭色。鼢鼠的体型粗壮,体长介于15至27厘米之间。它们拥有钝吻和门齿,四肢短粗有力。特别是前足爪,更为发达,大于相应的指长,其中第三趾最为突出,成为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由于眼睛小且几乎被毛发所掩盖,它们被赋予了“瞎鼠”的称号。鼢鼠的耳壳仅围绕耳孔有小皮褶,尾巴短,略长于后足,被稀疏的毛或裸露。它们的毛色从灰色、灰褐色到红色不等。这一物种共有6种,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等地。
在陕北富县,有一位名叫李书森的人,以捕鼢鼠为职业。今年66岁的他,从十几岁就开始捕鼠,每年被他“制裁”的老鼠数量虽未具体统计,但数千只已是保守估计。在富县,老李是无人不知的捕鼠高手,对于当地农民来说,他的存在至关重要,否则地里恐怕早已被老鼠糟蹋得面目全非。
老李所抓的老鼠是甘肃鼢鼠,一种黄土高原特有的地下害鼠。它们以植物根茎和叶为食,几乎各种农作物都在其食谱之上。随着天气变化,鼢鼠的活动量也有所不同:天气炎热时,它们更为活跃;而下雨和天冷时,则相对减少。为了捕捉这些老鼠,老李不得不在一片片土地中设置多个弓箭,确保地下老鼠无一漏网。
他的捕鼠技艺源自农科所叔叔的传授,自那时起,他便跟随叔叔学习。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事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如今,全县几乎只剩下老李一人坚守这一职业。
捕鼠过程需要细致观察与丰富经验。老李通过观察洞口和周围的土壤来识别老鼠的踪迹。一般老鼠挖过的地方,土壤会堆积形成小土丘。他形容道:“蛇有蛇道,鼠有鼠路。”识别鼠路是捉鼠的关键。
接着,老李会观察土面上的印记,寻找老鼠活动的迹象。鼢鼠因为怕光、怕风而不易被发现,因此在干旱的地方较为常见。对于农民而言,药物对它们无效,因此只能依赖老李的捕鼠方法。
通过拉动弓箭和绳索,用土封住洞口以迷惑老鼠,老李便完成了捕鼠的最后一步。
李书森凭借这门手艺盖起了新房,养活了一家人。他的妻子负责打理他的生活起居。虽然家人可能并不愿意接手这一辛苦的工作,但幸运的是,17岁的年轻人李义正在向老李学习捕鼠技艺,使得这门手艺得以传承。李义表示,刚开始觉得捕鼠很容易,但随后发现其实并不容易。有时一天都抓不到一只老鼠,信心受到打击。在跟随老李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磨练出了耐心和毅力,或许也会像老李一样继续从事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