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总有那么一种人,他们在工作中除了抱怨、指责和瞎指挥,似乎并不真正动手做事。一旦成绩显现,他们却比谁都能争功。我们称那些默默耕耘、实干实做的为“实干者”,而那些只会抱怨指责、却又争功夺利的人为“务虚者”。
以武汉抗疫之战为例,真正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是那些义务人员,运送物资的繁重任务也是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承担的。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抗疫岗位上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才是战胜疫情的功臣。他们,才是真正的务实者,是武汉的良心。
那么,我们来看看方方在做什么呢?她的日记里更多的是天气预报和悲观的情绪,充斥着指责和埋怨。她在抗疫过程中的实际贡献寥寥无几,却被一些人誉为“武汉的良心”。方方似乎对这种称号并不排斥,这就让人不禁思考,方方和那些吹捧者是不是都属于同一类人——那些干事不足、争功有余的务虚者。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总有一种传统,那就是为赋新诗强做愁。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人作家们的生活也过得舒适无比。失去了生活的压力与困境,他们的创作灵感似乎也枯竭了。疫情的到来,仿佛为作家方方创造了一个“做愁”的环境,于是,一篇篇忧郁、指责、埋怨的日记应运而生。而这些日记,居然被一些人肉麻地吹捧,甚至让方方获得了“武汉良心”的桂冠。
对于一线医务工作者来说,这样的桂冠才是对他们奉献精神的肯定。对于方方这样的务虚者获得这样的荣誉,似乎变成了一种讽刺。方方的价值观似乎出现了扭曲,她并不觉得自己的桂冠已经被玷污。人心是贪婪的,一旦获得了名誉,就会想方设法将其转化为利益。方方的日记被放到外国书架上,无非是因为它满足了某些白人至上的心理,被当成了攻击中国的武器。
当方方日记对中国构成威胁时,国人开始觉醒。画面一:方方日记变成了“带馒头”,有人甚至称她为“汉卖国贼”。画面二:方方声称将卖书所得全部捐给牺牲医务工作者家属。这两个画面让人不禁怀疑,方方的捐款是否是在舆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坚守原则的我们,不愿过多揣测她的动机。
对于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者来说,金钱是唯一的追求。但在灾难面前,驱使人们冲锋在前的往往是精神的力量——社会责任感和自身良知。抗疫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那些奋斗在一线的义务工作者和他们的家属,他们的举动源于可贵的奉献精神,而非金钱。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方方,此时应该用笔讴歌和鼓舞那些奉献的医务工作者。但方方日记里对奉献者的描述却显得敷衍,这不禁让人质疑她的真实动机。在疫情过后名利双收的她宣布捐款,似乎证明了她已经沦为金钱的奴隶。她的行为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价值观何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何在?
